“藥妝”是中國化妝品市場被誤讀最多的一個詞語

Posted by admin 2009-10-28 0 Comment(s) 中國藥妝,

1998年,法國化妝品品牌薇姿(Vichy)登陸中國,從那時起便為中國消費者帶來了“藥妝”的概念。其後,依泉(Uriage)、理膚泉(LaRoche—Posay)、雅漾(Avene)、嘉娜寶(kanebo)等品牌也陸續來到中國,加入“藥妝”行列。通過幾年的耕耘,這些品牌作為“健康護膚產品”、“皮膚科輔助性治療產品”、“敏感性肌膚專用產品”的形像開始逐步深入人心,受到眾多中國消費者的追捧。

伴隨著國際品牌將“藥妝”概念帶入中國的同時,眾多中國本土企業也開始聞風而動。從同仁堂推出了“同仁本草”系列開始,昆明滇虹緊隨其後推出了“薇諾娜”品牌,昆明聖火藥業推出“十二味”中藥護膚品;片仔癀一次推出“皇后牌”與“片仔癀”兩個護膚品牌;連馬應龍都出了去黑眼圈的眼霜。當無論是誰都對“藥妝”這塊“奶酪”發生巨大興趣,打出“藥妝”旗號後,一時間市場亂紛紛,頓時好不熱鬧。

然而就在這片熱鬧之中,如果我們冷靜下來,會突然發現,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“藥妝”,到底“中國有沒有藥妝”,到底什麼是“中國特色的藥妝之路” ,所有這些最基本的概念依然都充滿迷霧。因此我們唯有釐清有關中國“藥妝”市場的最基本概念與問題,才能衝出重重迷霧,去從容面對中國“藥妝”的來程與去路。